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六大主要苏区之一。它位于湖南、湖北、江西边界地区。整个苏区经历了从湘(鄂)赣边苏区、鄂东南苏区先后独立形成到全苏区的组织统一(1929.春-1931.3),巩固、发展、坚持(1931.3-1934.7)以及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和三年游击战争(1934.8-1937.7)等3个阶段。鄂东之浠水县(时名蕲水县,下同),地处大别山与幕阜山之间的长江北岸,与大冶、阳新隔江相望,自古以来,商贸频繁。在湘鄂赣苏区早期发展中,浠水的党组织隶属大冶中心县委或鄂东特委,是苏区的重要一员。
一、八七会议精神在浠水传达贯彻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中央的统治,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时党的主要任务。
八七会议后,中共湖北省委为了便于指挥秋收起义,将全省划分为武汉、鄂东、鄂南等7个暴动区域,各区分设党的特别委员会。浠水等11个县为鄂东区。9月上旬,为了便于组织领导,更好地配合即将爆发的鄂南武装暴动,省委决定将鄂东区划分为大阳、黄蕲、黄麻3个区,浠水、蕲春、黄梅、广济4县为黄蕲区,吴致民(又名吴铁汉)为中共黄蕲特委书记。黄蕲特委建立后,积极贯彻执行湖北省委“加紧宣传工作”“从斗争中发展党和农民组织”的指示,制订了“健全县委,整理组织”“训练同志,扩大组织”“秘密或公开地恢复农协”的工作计划,切实有效地领导了辖区的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一度停止活动的中共浠水县委,在书记杨瀛的领导下开始恢复正常工作。
10月,罗四维(化名邱春生)、陈卫东受中共湖北省委派遣,来到黄冈。10月下旬,在回龙山与范家岗交界的烽火山翌明庵内,召开会议,根据省委指示,宣布重建中共黄冈县委,传达八七会议精神。中共浠水县委委员张翼南秘密到十三庙,派王畿、史耀华、何政等人去黄冈接党的关系。关系接上后,王畿等人在烽火山听取了八七会议精神传达。从此,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在浠水得以贯彻落实。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浠水县群众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到10月底,全省农协会员284.2万余人,其中浠水农协会员就达8万余人,在鄂东各县居第三位。
冬天,在党组织安排下,胡铁生潜回浠水关口,隐居在谈姓亲戚家中,同李老八等组织暴动。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我党领导下革命活动的残酷镇压,终致暴动未果,胡铁生被国民党浠水县县长皮宗荣通缉,外逃至鄂城燕矶避难,李老八被敌杀害于关口梅河。12月,县委书记杨瀛在理发工人王焱的掩护下离开浠水,浠水县委暂时停止了活动。
1927年12月30日晚,黄冈县委率领农民暴动队300余人,分两路攻打驻扎在回龙山大庙的区保安团,缴获长短枪十余支。浠水的史耀华、王畿等人参加了这次暴动。暴动成功后,根据省委指示,以暴动中浠水、黄冈、麻城三县的30名骨干成员(其中浠水籍有12人)为基础,在烽火山组建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王定周,副军长许士林,党代表罗四维,全军辖3个中队。第六军以境内大崎山为依托,不断向外扩展。
1928年1月,刚刚组建的第六军在军长王定周的领导下,发动农民300多人袭击国民党浠水县保安团,击毙团丁1人,缴枪4支。第六军初战告捷,显示了工农武装的威力。1月14日,第六军浠水籍的史耀华、何政、许适存等16人,打听到麻城徐古(今属新洲)有个姓鲁的国民党团长,带了枪支子弹回家过春节。史耀华等人当晚冲进鲁家,缴获手枪1支、长枪2支,子弹200余发。国民党浠水县县长皮宗荣,两次率部袭击第六军,均被第六军英勇击退。第六军在浠水等地的游击活动,打灭了发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大涨了广大革命农民的威风,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信心。
1928年2月10日,中共湖北省委指示,由于黄麻特委的主要精力用于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的游击活动,难于顾及到黄冈、罗田两县的工作,在黄冈、浠水、罗田三县设立黄浠罗区特别委员会,负责三县工作,罗四维任书记.省委还要求黄冈党组织“继续扩大群众骚动局面,并普及到蕲水、罗田,使骚动马上造成乡村割据局面”。
二、湘鄂赣边(境)特委时的浠水革命形势
1928年春,中共中央为推进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割据区域的开辟和联结两湖暴动,将湖北咸宁、蒲圻、崇阳、嘉鱼、通山、通城,湖南岳阳、平江、浏阳、临湘,江西铜鼓、修水等12县划为湘鄂赣边特区,成立以郭亮为书记的边界特委,直属湖北省委领导(后改隶湖南省委领导)。
3月27日,湘鄂赣边特委在岳阳遭敌破坏,郭亮被捕牺牲。随后,湖南省委派滕代远赴平江,恢复特委机关,组织和发动士兵起义;湖北省委派吴致民、曹大骏到鄂东南,恢复成立鄂东(一说鄂南)特委和大阳特委,开展农村斗争。5月,特委负责人吴致民赴九江参加湖北省委会议,随即留在省委工作。由于环境日趋恶劣,鄂东特委工作基本瘫痪。6月,省委鉴于蕲、黄、广地区党组织遭敌破坏严重,决定将鄂东区改为黄广区。8月,中共黄广特委正式成立,隶属湖北省委领导,管辖黄梅、广济、蕲春、浠水四县工作。
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原国民革命军湖南陆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在平江举行起义,成立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8月底,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奔赴井冈山,留黄公略带领部分武装坚持边界游击战争。
1929年4月12日,中共湘鄂赣边特委在平江东乡八区召开扩大会议,讨论贯彻中共六大决议和部署工作任务。会后根据上级指示,湘鄂赣边特委改组为湘鄂赣边境特委,王首道任书记。同时,成立湘鄂赣边境暴动委员会;组建湘鄂赣边境支队,由黄公略任支队长。
六七月间,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军阀调集驻防部队5个团和7个县的反动民团,向新生的红色区域疯狂反扑。在险恶的环境中,边境党组织紧紧依靠广大人民,采取机动灵活的斗争策略,逐渐摆脱困境。
8月下旬,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返回边区,与边境支队会合,两部根据上级指示,统编为红五军,彭德怀、黄公略任正、副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9月2日,红五军军委与湘鄂赣边境特委召开联席会议,对当时关系边境工作成败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作出了符合实际的决定,推动了边境革命斗争的发展。
三、大冶中心县委领导下的浠水党组织建设
1929年1月,中共湖北省委鄂东办事处在阳新太子庙成立,辖黄冈、浠水、蕲春、广济、黄梅、阳新、大冶等县。曹大骏任办事处主任,吴致民为省委鄂东巡视员。
中共中央鉴于湖北省委遭到破坏,暂未恢复,于5月20日,在《给湖北各县委、特支的指示信》中,决定撤销湖北省委鄂东办事处,在鄂东设立大冶和黄梅两个中心县,大冶中心县管辖阳新、鄂城、浠水。这期间,浠水转入外地活动的共产党员史耀华、王畿等人,于1929年4月回到十三庙,秘密而又积极做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工作。8月,十三庙党支部恢复建立,王畿任支部书记,徐济民任组织委员,陈济黎任宣传委员。
6月,大冶中心县委在大冶南山头金公祠召开党的代表大会,讨论武装起义计划,研究发展游击队、创建红军等问题。浠水、大冶、阳新等县120余人出席会议。为加强对江北四县的领导,从阳新抽调曹振亚等一批干部充实各县领导机构,浠水等县党组织亦有较大发展。
中共中央为加强对鄂东各县革命斗争的统一领导,在1929年9月26日指示设立鄂东特委,“管辖阳新、大冶、鄂城、通山、黄梅、广济、蕲春、蕲水”,“文(吴致民)兼鄂东特委书记”,但因故未付诸实施。
12月下旬,为了总结前段工作经验和规划今后斗争方针,吴致民在刘仁八主持召开大冶中心县委和大阳区五县联席会议。浠水、鄂城、阳新、大冶等县委负责人出席会议。会后,鄂东、鄂南各县按照大冶中心县委的部署,调整了各自的工作重点,抓紧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四、鄂东特委成立
及浠水十三庙特支的革命斗争
1930年春,国民党内部矛盾尖锐并爆发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湖北、湖南、江西驻军大部调往内战前线。此时,幕阜山脉南北两块根据地已分别建成。为加强两区的战略联系和开辟沟通两块赤色区域的通道,大冶中心县委和湘鄂赣边境特委在红五军主力支援下相继展开了年关斗争、“三一八”武装大示威和红五月暴动。
在革命武装暴风骤雨般打击下,鄂东南地区国民党政权基本上土崩瓦解。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大冶中心县委,改设鄂东、鄂南特委。5月,鄂东特委在阳新太子庙成立,由吴致民任书记,辖区扩大为大冶、阳新、鄂城、通山、蕲春、浠水、广济、黄梅和江西武宁、瑞昌等10县,隶属湖北省委领导。鄂东特委之下另设广济中心县委,领导浠水、蕲春、黄梅、广济四县的工作。此时,浠水十三庙党支部扩建为十三庙特别支部,书记为陈济黎。下辖十三庙、夏家冲、袁家冲、鸟雀林、滥泥冲、尤河咀、新苗、大元冲、郭家咀、桃树坳等基层党支部10个,党员90余人。
6月7日,广济中心县委暴动委员会成立,统一领导蕲春、黄梅、广济、浠水四县武装暴动,余壮飞任总指挥。
6月10日,红五军在大冶刘仁八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由彭德怀任总指挥和前委书记,滕代远任军团政委。其后,军团主力横扫鄂东南各县,并向武汉发展。红五军和红三军团骑山跳跃,使幕阜山南北连成一片,鄂东南与湘鄂赣边及赣西北红色区域在主力红军的领导下连成一片,湘鄂赣根据地实际形成。
1930年夏,在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下,鄂东和鄂南分别建立了党、团、工会合一的大暴动行动委员会,发动和领导地方总暴动,遭到很大损失。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左”倾错误,鄂东南苏区迅速恢复各级组织建制,各项工作重新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
10月16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在黄梅考田成立。20日,在军长蔡升熙率领下,红十五军经蕲春出浠水洗马畈。驻扎在洗马畈的国民党反动团防闻讯,不敢应战,望风而逃。21日,红十五军在洗马召开千人大会,组织游行示威,成立农民协会和童子团,打倒土豪劣绅。红十五军的军威,极大激发了浠水人民的革命热情。
10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原来隶属湘鄂赣苏区管辖的黄梅、广济、蕲春、浠水4县划归鄂豫皖苏区。同月25日,国民党军队十三师联合地方反动武装“进剿”广济,形势急剧恶化。11月以后,中共广济中心县委被迫停止活动。自此以后,蕲黄广地区有数月无特委或中心县委级党组织。浠水北部十三庙特支等党组织独立坚持开展革命活动。
1931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鄂豫皖临时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成立黄(梅)广(济)分区特别委员会(简称黄广分特),隶属鄂豫皖特委领导,管辖黄梅、广济、蕲春、浠水。当时因交通不便,黄广分特未及时成立。
8月1日,红四军根据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确定的南下的军事行动方针,攻克英山县城,8月2日,成立英山中心县委;8月28日,更名为红山中心县委。浠水十三庙特支隶属英山、红山中心县委,浠水正式隶属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附: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
2、《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组织史资料》(1920.秋-1987.秋);
3、《中国共产党黄冈历史》第一卷(1922-1949);
4、《中国共产党湖北省黄冈地区组织史资料》(1922-1987);
5、《中国共产党黄石历史》第一卷(1915.9-1949.10);
6、《中国共产党浠水历史》第一卷(1919-1949);
7、《中国共产党湖北省浠水县组织史资料》(1924-1987);
8、《中共浠水历史大事记》(1919-1949);
9、《阳新人民革命史》中共阳新县委党史办公室编,1991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0、《龙港红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湖北黄石2025.3);
11、《第三届湘鄂赣苏区论坛文集》;
12、《湘鄂赣苏区红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