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风:从两条破船到“国字号”!这个湖北农民凭什么带领全村种粮大户年狂赚50万元?

2025-05-14 23:10   湖北日报  

凌晨三点的田埂上,他蹲在泥水里修机器

1992年的夏天,19岁的管龙蹲在泥泞的稻田里,浑身机油,双手颤抖着修理那台罢工的机耕船。远处传来村民的嗤笑:“读个高中还回来扒土,天生就是个扒土粪头的命!”

这个被嘲笑的年轻人不会想到,33年后,他会带领乡亲们创造年产值1300万元的“国字号”农机合作社,更让村里种粮户年均收入突破50万元。

两条机耕船起家,他赌上了全部身家

高中毕业那年,村里年轻人纷纷南下打工,管龙却盯上了村里新来的“钢铁怪兽”——一台日耕70亩的机耕船。

“那时候请人插秧一天最多两亩,机器一天能干70亩!”管龙眼睛发亮地回忆。他借遍亲朋好友,凑钱买下两条二手机耕船。第一年农忙,他带着干粮睡在田埂上,机器24小时连轴转。

村民老张还记得:“那年发大水,别人家秧苗都烂了,就管龙用机器抢种及时,反倒多收了三成。”这场意外让村民们第一次见识到机械化的威力。

“要富一起富”的党员承诺

2007年,管龙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时,合作社已经拥有13台农机。但这位新党员想得更远:“光自己富不算本事,得让大伙都过上好日子。”

他开创“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把村民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机械化种植。村民老王把8亩地交给合作社后,年收入从3000元涨到2万多元。“不用下地还能拿钱,以前想都不敢想!”

“太子山种粮队”横扫鄂东

2024年秋收时节,一支特殊的队伍活跃在黄冈各县市——清一色的进口收割机,统一着装的机手,作业精度达到厘米级。这就是闻名鄂东的“太子山种粮队”。

“我们现在出去包地,人家一听是太子山的,抢着要!”机手小刘骄傲地说。这支队伍如今承包土地3.5万亩,最远的作业点到了武汉新洲区。

给老把式装上“科技脑”

走进合作社的智慧农场,眼前的场景颠覆传统认知:无人驾驶插秧机按照北斗导航精准作业,无人机在麦田上空编织农药天网,烘干塔的数据实时传输到社员手机。

“去年我们试验的同步侧深施肥技术,让化肥用量减少30%,产量反而增加15%。”管龙滑动手机屏幕,各种数据一目了然。这个曾经被嘲笑“土包子”的农民,如今成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座上宾。

站在新起点上的思考

傍晚的太子山村,金色的稻浪随风起伏。管龙站在合作社楼顶,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智慧农业产业园。

“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情怀,要有实打实的效益。”这位老党员算了一笔账:合作社明年要新增10台无人农机,届时生产效率还能提升40%。

村支书老李感慨:“三十年前谁能想到,当初那个蹲在田里修机器的毛头小子,真带着全村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夜幕降临,合作社的灯光依然明亮。检修车间里,几个年轻人正在调试新到的无人收割机。管龙走过去拍拍他们的肩膀:“好好学,以后这片天地是你们的。”

从两条破船到“国字号”,管龙用33年时间证明: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共产党员永远是最可靠的开路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