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冬田变“药仓”,打破产值天花板!

2025-05-16 08:25  

当金黄元胡与翠绿稻苗在同一块土地交替登场,团陂镇李岗村用“时空接力赛”打破了山区农业的产值天花板。药稻轮作模式让“冬闲田”变“万元田”,更跑出一条“守牢粮袋子、鼓起钱袋子”的乡村振兴新赛道。

五月的李岗村,旋耕机与无人机在田间交响,刚采收的元胡堆成金色小山,新插的稻苗已绽出嫩绿。这种“药田未歇,稻苗已立”的农事节奏,让浠水县五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吕芳的日程格外紧凑:“又要组织人挖元胡,又要组织人打田,又要组织无人机种中稻,越忙越有收入,心里特别高兴。”

团陂镇李岗村位于“寸土寸金”的山区地带,以种植水稻为主,“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民谚曾成为发展桎梏。近年来,村两委干部和当地种植大户多次赴外地学习,引入了“药稻轮作”模式,实现了冬田变“药仓”。团陂镇李岗村党支部书记何海涛介绍:“我们从每年的5月1日开始播种稻谷,在下半年的10月1日开始收割稻谷,收完了之后播种元胡。就像接力赛,一方面保证粮食安全,一方面增加经济收入,解决了“冬闲田”的问题。”

专家赋能是“药稻轮作”模式成功落地的关键。自2024年,李岗村首次实验新模式开始,县农业农村局就在播种、管理、采收等关键节点给予技术指导,并给中药材产业达到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给予一定的奖补政策。县蔬菜水果花卉科技开发中心助理农艺师李慧说:“浠水县目前‘药稻轮作’推广面积600多亩,产值900多万元。”

深耕十载的稻药轮作体系,已在李岗村淬炼出成熟的种植公式。作为示范种植大户的王吕芳尝到了“甜头”,他按照行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前我们种中稻,每年每亩只挣1000块钱,现在我们增加种植元胡每年一亩增加7000块钱,自留种子每亩节约2000块钱,光元胡就有9000块钱,再加水稻1000块钱,每年每亩可以增加到1万块钱的收入,比原来每年每亩多9000块钱收入。”

如今,李岗村已探索出“村集体+合作社+村民入股”的经营模式,流转了280亩土地推广这一模式,成为“药稻轮作”高效示范点。依托“跨村换耕”机制,李岗村不少种植大户还在周边姜堰、张河两村新增流转土地200多亩,形成“核心示范区+外延辐射区”的梯次布局,各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村民们也实现了家门口务工。何海涛介绍:“三个村的合作社每年有200多人在里面务工,每人每年土地分红加劳务收入7000多块钱,给三个村集体每年增收35万元。”

从“望天田”到“科技田”,从“单季愁”到“四季忙”,李岗村的实践印证:土地不会辜负创新的智慧。这场关于时间的精妙博弈,正为山区农业转型升级写下生动注脚。浠水将继续以“药稻轮作”作为主线,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升级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