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县绿杨乡绿杨桥村的500亩茶园以往每年租金5000元,通过“三资”专项整治,清理超低价合同,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流转交易,每年租金提高到5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翻十倍的效果。浠水县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整治以来,类似的情况如雨后春笋,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提升。

开展合同清理,夯实发展根基
去年以来,浠水县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借鉴武穴“六步工作法”,全面清理村集体经济合同。

在合同清理中,发包价格较低的绿杨桥茶园成为重点对象,该茶园自2008年起由湖北万峰尖茶业有限公司承包经营,因面积大、人手紧、资金周转难、市场波动大,多重困境交织,茶园经营日渐式微,宝贵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集体发展的动能。绿杨乡政府和绿杨桥村“两委”组成专班,多次找到原承包方上门沟通、反复协商、发动其亲友协助劝说等途径,终于在2025年6月成功签订了解除合同协议,这片沉寂多年的重要集体资源被依法依规收回,为后续盘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三资”平台,公开流转交易
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建成投入使用以来,“一库三平台”的功能健全,资源资产管理更加规范,资金拨付程序更加便捷,其中农村产权交易板块,为村集体资源资产发包提供了公开公正公平的阳光交易平台。

绿杨茶园资源的收回只是第一步,如何实现高效、公平、增值的再配置是关键。7月2日,绿杨桥村茶园正式在黄冈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网招租,阳光透明的平台交易机制,迅速吸引了市场的目光。7月13日,经过公开竞价,浠水县农文旅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成功摘牌,茶园保底收益达到5万元,实现了村集体收益“翻十倍”。

产业发展激活力,资源盘活促振兴
资源资产的盘活运用,离不开产业的发展,结合村级能人、区位等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善用市场化平台“引活水”,推动产业融合“赋新能”,才能真正让沉睡的集体资源“活”起来、火起来,成为驱动乡村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强劲引擎。

绿杨茶园在浠水县农文旅公司接手后,并非简单延续传统种植模式,而是擘画了一幅融合发展的新蓝图,以茶园为核心,精心打造一个集茶主题餐厅、田间研学基地、山地观景平台、特色梯田景观于一体的茶文旅融合综合体,充分利用茶园现有的设施,深度挖掘其生态、文化和旅游价值,真正实现资源的高效盘活和多重增值。
“清泉镇闫河村将闲置小学,引进小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中药材良种研发基地,发展中药材产业;关口镇求山村将闲置的厂房建设乡村车间,结合园区洁具生产企业需求,发展洁具打磨产业。”这都是浠水县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清理的典型案例,通过信息化监管平台规范“三资”管理,浠水县45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了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