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政协・文昌浠水”第十九期大讲堂开讲 共话中华文明传承发展

2025-08-16 15:19   浠水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刘琦  
8月15日,“书香政协・文昌浠水” 第十九期大讲堂活动顺利举办,本次活动以“赓续中华文脉,凝聚奋进力量” 为主题,汇聚部分住浠市政协委员、教育界政协委员,县知联会、县文联代表及政协机关全体干部,共探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之道。
图片
活动伊始,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冬林带来了题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的专题讲座。作为浠水走出的杰出人才,余冬林教授深耕党史党建、中国近现代文化研究领域,主持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学术成果丰硕。讲座中,他深刻剖析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其报告思想深邃、视野宏阔、案例鲜活,为在场人员带来了一场兼具高度、深度、温度与力度的思想盛宴。
随后,县政协委员徐霞、住浠市政协委员王震、县政协机关干部李毅依次作交流发言,分享了对中华文明传承及政协履职与文化建设结合的思考。
图片
县政协副主席夏世清主持活动,副主席汪东参加学习。与会人员表示,此次大讲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对于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特质、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活动进一步凝聚了文化发展共识,为政协更好服务文化强县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一起来看委员们的精彩发言
↓↓↓

徐霞

浠水县政协委员

图片
我是来自华桂校区的一名语文教师,同时也是县政协委员。今天有幸聆听了余教授关于中华文明的深度讲座,在余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下,那浩瀚的历史星河仿佛在我眼前铺陈开来,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到夏商周三代的青铜礼器,从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到汉唐盛世的文化辉煌……不仅让我系统性地认识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密码,更在内心深处激荡起难以言喻的自豪感与敬畏感。这堂课,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文化寻根之旅的开端,更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刻启迪与内在审视。听完讲座,我愈发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正是我们现代教育取之不竭的鲜活源头与恒久支撑。
初中生处于三观形成黄金期,求知欲强但判断力尚未成熟。在互联网时代,外来文化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形成强烈冲击,可能导致文化认同模糊。讲座中,儒家“仁者爱人”、“修身为本”的理念如晨曦般明朗。这与当下我们坚守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何其契合!中华传统闪耀的不仅是知识的光芒,更是人格淬炼与境界提升的火种。孔子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远非灌输解题技巧,更要为学生的心灵奠基,引导他们辨别善恶美丑,涵养“温良恭俭让”的内在品格。从甲骨文中的文明密码,到《诗经》《楚辞》的千年回响,再到唐宋诗词的璀璨星河,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文明史。在教学中,我尝试将汉字演变与历史进程结合,比如讲解“和”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时,穿插“协和万邦”的思想传承;分析《史记》选篇时,引导学生关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意识,让学生在文字品读中触摸文明的根脉。
古人“苟日新,日日新”的追求,与今天的教育创新不谋而合。在教《论语》“温故而知新”时,我组织学生对比不同朝代的注本差异,体会思想的时代演进;指导学生用情景剧演绎《愚公移山》,既保留“持之以恒”的内核,又融入当代环保理念,让传统故事焕发新活力。这种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让他们理解创新是文明延续的动力。
在课堂上,我还注重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九州共贯、四海一家”的理念,在《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中,在《木兰诗》“万里赴戎机”的担当里都有体现。我设计了“中华经典中的家国情怀”专题,让学生从诗词文赋中梳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基因,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传承,增强民族认同感。
站在讲台之上,面对一双双充满好奇与求知欲的眼睛,我心中那份责任日益厚重。中华文明并非尘封于典籍中的冰冷标本,而是蕴藏着塑造灵魂、启迪智慧、和谐关系的永恒宝藏。今天聆听关于其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突出特性的讲解,那些血脉深处沉睡的文化基因仿佛被瞬间激活。当听到祖先如何在磨砺中坚守、在交流中融合、在发展中创新,最终铸就了这样一份独一无二的文明瑰宝,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文化自信油然而生。这堂课,让我对“何以为中国人”有了更深切也更骄傲的体认。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用心汲取这片沃土的养分,在每一个课堂细节中努力践行那份古老的教育智慧——既要如春雨般滋养德行根基,又要如明灯般照亮思维路径,更要以平等的姿态和真诚的倾听,与学生共同编织一段充满尊重与成长的旅程。让中华文明的血脉,在朗朗书声中,在青春的心田里,生生不息,薪火永传。

图片

王震

住浠市政协委员

图片

刚才余教授在PPT课件中提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深刻总结,更是我们理解民族精神根脉的关键钥匙。

一、连续性:五千年薪火不灭的文明密码。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从良渚玉琮到殷墟甲骨,从《尚书》记载到二十四史,我们的文字、制度、精神一脉相承。正如罗素所言:“当罗马帝国消亡时,中国却以持续进化生存下来。”剖析深层原因:一是多元一体格局。黄河与长江文明“南北耦合”,形成辽阔文明纵深;二是文化认同的力量。无论魏晋南北朝的分裂,还是元清的民族融合,“中华正统”始终是凝聚共识的旗帜。这份连续性让我们读懂:今天的中国道路,深植于五千年的文明土壤。

二、创新性:守正不守旧的进取基因。中华文明绝非保守停滞。我们贡献了四大发明,创造了都江堰、大运河等工程奇迹,更孕育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其中核心特质:一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精神;二是对外来文明“融同化异”的智慧:佛教中国化为禅宗,胡乐汉舞成就大唐气象。当代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正是创新性的时代彰显。

三、统一性:九州共贯的文明基石。“大一统”是刻入文明基因的追求。从秦朝“书同文、车同轨”,到清代边疆治理,多元民族在文化认同中熔铸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出历史启示:一是分裂动荡是祸,团结统一是福;二是国土不可分、文明不可断,是全体中国人的底线共识。这份凝聚力,让中华民族在近代劫难中浴火重生。

四、包容性:和而不同的文明气度。孔子“和而不同”的智慧,塑造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胸襟。生动实践印证:盛唐长安汇聚70国使者,伊斯兰教、景教和谐共存;“万里驼铃万里波”的丝路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今天“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亲仁善邻”传统的当代延续。

五、和平性:以和为贵的文明底色。“国虽大,好战必亡”的训诫,深植民族血脉。郑和七下西洋不殖民一寸土地,当代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对“以和为贵”的践行。追溯文化根源:一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宇宙观;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伦理。这份和平性,让中国始终做世界秩序的维护者。

在守正创新中建设现代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如同五根文明支柱:连续性赋予我们历史自信,创新性激发变革勇气,统一性筑牢命运根基,包容性开拓世界视野,和平性指明人类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读懂这五大特性,才能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文明自觉,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属于我们时代的新华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