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方针,深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浠水一中于2025年暑期启动了教师全员家访活动。

自 7 月中旬正式实施以来,校党委成员分年级带队包保,全体教师深入学生家庭,以脚步丈量责任,用真情叩响心门。

这场覆盖全校、贯穿暑期的教育实践,正以润物无声之力,编织起家校协同育人的坚实纽带,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注入蓬勃动能。
高位推动,精心组织,确保家访实效


为确保家访活动有序高效开展,学校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按照“领导包组、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师包学生”的原则,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方案。

科学规划,分层推进

家访活动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7月中旬,各年级召开动员会,明确家访目标、内容及注意事项,制定《家访手册》,确保“一生一策”;实施阶段,教师按计划走进学生家庭,开展深度交流;总结阶段,梳理家访成果,形成调研报告,为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策略提供有力依据。
领导带头,全员参与



校领导班子成员按年级分工,亲自带队走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全体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分组行动,确保家访覆盖全体学生,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
强化保障,注重实效


学校为教师配备统一的《家访手册》,提前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和学校政策解读,建立线上交流平台以实时分享家访经验、解决走访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设立家访督导组,定期检查走访进度与质量,确保活动不走过场。
多维互动,精准施策,共绘成长蓝图

家访不是简单走访,而是融合观察、倾听、诊断、共建的系统工程。学校教师团队怀揣专业热忱,以“五个维度”为抓手,绘制精准育人图谱:
全景扫描,读懂成长密码


教师深入学生生活场景,细致了解家庭结构、文化氛围及亲子互动模式。

历史组何老师在家访笔记中写道:“刘同学是留守儿童,由奶奶一手带大。放假头几天奶奶刚刚去世,弟弟也确诊了慢性疾病,需要他照顾。原本丰富多彩的暑假计划全被打乱,难怪刘同学假期作业进度不理想——这远比档案记录更鲜活。”
通过深度走访,学校建立起动态更新的家庭档案库,为个性化教育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
双向反馈,校准发展航向


教师以专业视角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业表现、能力特长与发展潜力,同时耐心倾听家长对孩子性格特质、兴趣志向的深切分享。

高二年级主任吴春元在家访后总结道:“家长对孩子情绪细节的敏锐捕捉,常为我们破解其学业波动提供关键线索。这种信息互补,让教育策略真正‘因材而生’。”
共绘蓝图,定制成长路径

基于家校共识,教师与家长、学生三方围坐,共商暑期及新学期个性化发展方案。

筑牢防线,安全警钟长鸣


家访成为流动的安全课堂。教师结合近期社会热点与暑期风险点,向家长及学生系统宣讲防溺水“六不准”、网络安全防诈骗、极端天气应对、交通安全等知识,并通过真实案例进行警示,确保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政策入户,凝聚育人合力


老师化身政策“宣传员”,详解“双减”深层意义、新高考改革要点及一中特色育人工程。
倾听心声,汇聚智慧,共促教育发展

家访不仅是学校向家庭传递信息的过程,更是倾听家长诉求、优化教育实践的重要契机。

广纳建议,优化学校管理

教师们认真记录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截至目前,已收集家长有效建议百余条,涉及教学质量、课程设置、食堂管理、宿舍条件、课外活动等多个方面。学校将对这些建议进行分类整理,并在新学期工作中逐步落实。
家校共情,增强育人合力


许多家长表示,家访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孩子的重视,拉近了家校距离。高一年级一位学生家长激动地说:“老师冒着酷暑来家访,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还了解家庭情况,我们非常感动。以后我们会更积极配合学校,共同督促孩子成长。”
总结提升,深化成效,谱写育人新篇

家访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当下的交流,更在于长远的育人成效。学校将在总结阶段(8月1日—20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建立家访档案,形成长效机制

各班级将整理家访记录,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并针对特殊学生制定跟踪帮扶计划。
召开总结大会,推广典型经验

学校将于8月中旬召开家访总结交流会,表扬先进,推广优秀家访案例,并将家访成果融入新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深化家校合作,构建共育平台

以家访为契机,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家长学校、家校联系群等沟通机制,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教育沙龙等活动,形成常态化家校共育模式。

灼灼师心,不畏酷暑;家校携手,未来可期。这场贯穿盛夏的家访行动,是浠水一中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的生动注脚。当教育者推开一扇扇家门,打开的更是学生走向广阔天地的心门。我们相信,每一份面对面建立的信任,每一次心贴心达成的共识,终将汇聚成托举学子翱翔的浩荡长风,助力他们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写下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通讯员:何丛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