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花镇的有机废弃物处理基地里,成千上万只黑水虻正忙碌地“工作”着。它们以畜禽粪便、餐厨垃圾为食,转化出的高蛋白虫体和有机肥料成为养殖业的“香饽饽”。这项创新技术的推动者,是1999年出生的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商荣升的创业成果。2025年,他在i黄冈返乡创业线上平台,发现了浠水这块热土,创立虻升(浠水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科技赋能农业循环经济,带动家乡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虫虫特工队


走进公司车间,养殖盒整齐排列,黑水虻幼虫正大口“消灭”着有机废弃物。这些不起眼的小虫,一个月内就能将垃圾转化为高蛋白饲料和优质有机肥。

虻升(浠水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商荣升:这个是昆虫转化车间。目前,这样的昆虫转化车间有3个。一个车间里有721个昆虫的养殖盒,每个养殖盒能够产生5公斤的昆虫蛋白饲料。同时它能够处理15公斤的有机废弃物,鸡粪、餐厨垃圾等。
这位年轻的创业者与黑水虻结缘于大学时代。在聊城大学攻读动物科学期间,商荣升发现黑水虻能高效转化有机废弃物,虫体蛋白可替代鱼粉,虫粪则是优质肥料。他一路从山东读到武汉,博士阶段师从郑龙玉教授,研发出黑水虻规模化繁育技术和自动化处理装备。

虻升(浠水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商荣升:黑水虻是有机废弃物的“清洁工”,也是资源转化的“魔术师”。但是实验室数据做的再好,只有产业落地才能创造价值。
创业初期,从厂房选址到政策对接,政府派专人全程跟进,这样的“靠前服务”让商荣升印象深刻。
虻升(浠水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商荣升:县人社局为我们提供了就业创业政策服务支持。散花镇和沙洋湖村为我们提供了厂房建设,然后还帮我们对接了养殖场资源,解决了这个原料供应的问题。
这种“保姆式”服务让他得以快速将技术转化为产能。在虻升公司的车间里,42岁的散花镇村民正熟练管理虫子。

务工村民 胡旭云:以前种田种地,每年的收入都不到3万元。现在在这里,每月能拿到3000元,还能学到技术。

虻升(浠水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商荣升:目前,公司已带动当地10余户农民就业,同时3人通过技术培训之后成为公司的骨干。同时公司通过“农户+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周围10余户养殖户进行参与废弃物回收网络,户均年增收2万元。


小虫子,大产业

既要实验室里的前沿技术,也要田间地头的踏实推广。商荣升自主研发的LED诱导灯具,破解行业痛点。

虻升(浠水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商荣升:冬季黑水虻不产卵是产业的难题。我们通过光照调控和种虫繁育、种虫诱导技术,实现了全年稳定产卵。
目前,公司年供应虫卵5000公斤,占全国市场份额15%;自动化装备处理效率提升40%,虫粪有机肥氮磷钾含量达普通肥料3倍。与饲料企业合作推出的黑水虻蛋白饲料,在中华鳖养殖中降低料肉比0.3,年减少鱼粉使用量超200吨。
谈及规划,商荣升目标清晰,他算了一笔生态账:每吨餐厨垃圾经黑水虻处理可减排二氧化碳0.5吨。公司正计划扩大产能,目标是将浠水县有机废弃物“吃干榨净”。

虻升(浠水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商荣升:目前我们在不断扩大产能,计划将浠水县的有机废弃物全部通过昆虫的形式进行转化,形成我们的蛋白饲料。同时我们也打算不断开发我们新的产品,昆虫蛋白虫浆、昆虫蛋白饲料、昆虫蛋白宠物饲料等等。


绿色循环“虻”想曲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商荣升帮它们找准位置。从实验室的显微镜到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商荣升用科技重新定义了“粪土价值”。在浠水,一条“政府搭台、科技赋能、农民受益”的绿色产业链正破茧成蝶。

虻升(浠水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商荣升:农业创新既要扎根泥土,也要仰望星空。而黑水虻就是我们的星空。未来公司要不断深化黑水虻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助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