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县散花镇:多元协同解民忧 爱心护航助成长

2025-09-09 09:13   浠水党建云  

蝉鸣盛夏风送凉,童心向阳共成长。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过程中,浠水县散花镇党委坚持开门教育听民意,始终秉持“为民服务解难题”的宗旨,将暑期托管班打造成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民生窗口。



直面看护难,以需求导向织密服务网络
图片

通过调研发现,“学校放假、看护断档”是农村地区中小学少年儿童普遍面临的现实困境。大量家庭父母工作繁忙或外出务工,祖辈看护精力有限、方式不适应,孩子暑期常处于监管“真空期”学习“断档期”,溺水、受骗被拐等安全隐患凸显;假期教育衔接缺失及情感交流的匮乏,易使孩子们养成拖延、懈怠等不良习惯。双职工家庭的“看护焦虑”与留守儿童家长的“安全忧心”,已成为亟待破解的民生难题。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散花镇将拓展暑期托管班覆盖面作为整改整治和办民生实事的重要举措,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课程创新为核心,将其作为解民忧暖民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服务园区发展的具体行动,着力打造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的“成长加油站”。


凝聚多方合力,以多元联动构建保障体系
图片

为破解暑期托管资源分散、力量不足的难题,散花镇充分挖掘和整合社会各类资源,构建“多方接力”的资源保障体系,为托管服务注入持久动力。

健全组织机制强保障。在县关工委、团县委指导下,镇党委支持保障团委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协调志愿团队、属地村和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县级指导、镇级主导、村级主体、部门助力、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依托各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现有阵地,开设9个暑期托管班,让关爱从“纸面”落到“地面”。

组建志愿矩阵提质量。为解决托管班师资难,镇团委精准对接高校资源,招募三峡大学、武汉音乐学院、武汉工程大学等5支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其中散花村、沈墩村、古渡村与高校志愿者团队已形成稳定结对关系;同时,广泛吸纳返乡大学生、本地中小学教师及“五老”志愿者,组建起4支本地乡情志愿团队,共计70名志愿者的倾情加入;而相关职能部门的特色送课,也成为师资力量的有益补充。

汇聚社会爱心增动能。活动开办更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前期通过“数字公益节”筹集到的爱心资金3.1万元全部用于补贴托管班的开支,活动开展也得到了团县委、关工委和镇爱心企业的物资慰问,每一份爱心都转化为孩子们的成长养分。


打造特色课堂,以全面培育助力成长启航
图片

为让孩子们在托管班真正学有所获、玩有所乐,散花镇结合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精心构建“安全+文化+实践+素养”的多元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在趣味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安全课程筑防线。聚焦高发风险,开展安全通识教育系列活动,通过趣味互动、实战演练、情景模拟等形式,系统普及防溺水、消防逃生、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等知识,帮助孩子们牢记安全准则、掌握应急技能。同时邀请司法所、退役军人服务站干部走进课堂开展法治教育、国防教育,从安全防护、法律认知等多维度提升孩子自护能力与综合素养。

文化课程润童心。以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为核心,一方面,通过成语故事、经典诵读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言语通古今”的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三大精神”等主题宣讲,用鲜活故事诠释信念力量,引导孩子们在精神滋养中树立正确价值观。

实践素养促全面。依托志愿者专业优势开设多样化实践与素养课程。趣味科学实验有效激发孩子探索自然与科学的热情;音乐、舞蹈、手工、心理等课堂则助力孩子全面成长;每日作业辅导由志愿者老师针对性答疑解惑,巩固学业、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家长们由衷感慨:“暑托班让我们能安心工作,孩子在这里既能完成作业、还能开拓视野,学到了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真是帮了大忙!”。孩子们在课程结束,纷纷拉着志愿者小老师们的手,相约明年再见!

近年来,散花镇聚焦寒暑假“看护难”问题,持续开展暑托班、寒假学堂等活动30班次,累计服务少年儿童超近2000人次。其“多元协同、精准服务”的模式,既保障了儿童安全、丰富了假期生活,更凝聚了社会爱心,展现了基层组织的责任担当,为基层社会治理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散花镇将继续深化这一惠民工程,将爱心托管班向更多村和园区企业延伸,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服务质量,为实现“幼有善育”写下温暖注脚。(通讯员:左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