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强,则事业兴。今年以来,关口镇紧扣“干部素质提升年”要求,创新“学、干、严”三字培养模式,把基层一线当作年轻干部成长的“练兵场”、淬炼的“大熔炉”。如今,一批年轻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在矛盾调解、民生实事中挑大梁、解难题,用实干担当书写成长答卷。

“学”字为先,强基铸魂
梅雨季节的一场暴雨,让关口镇铺咀村两户村民的矛盾陡然升级。一边是房屋地势低,雨水倒灌淹了家具的王姓住户,一边是担心排水流失鱼苗的养鱼户,双方各有诉求,争执不下。关口镇四级主任科员王甫,第一时间跟着村干部分赴两户家中,摸清诉求后找到问题关键——塘口的拦网阻碍了排水。

关口镇铺咀村财经主任 杨国栋:之后他找村里,找镇里。王书记把这个事处理得相当满意。

关口镇四级主任科员 王甫:原先篓口是直接用网子进行了封闭,导致水不能很好地流出去。后来,采取了优化措施,将网子向前延伸一定的空间,这样既能够最大限度保证鱼苗的不流失,又能保证水排出去,使他的房屋不受水患的影响。

这场矛盾的顺利化解,不仅让村民满意,更让王甫在实践中学会了与群众打交道的“窍门”。

关口镇四级主任科员 王甫:在调解矛盾纠纷过程中要良言相劝,好生说话。只要我们了解他们各自的诉求,登门入户搞清楚,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群众你尊重他,他就配合你。


“干”字为要,一线练兵

而在腊树村,火龙支渠的清淤工程,则让年轻干部叶凡真切体会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当时,清淤挖掘机需要经过农户的花生地,这让施工一度卡壳。叶凡跟着村两委干部多次上门沟通,没想到农户为了全村抗旱大局,爽快答应“花生碾了就碾了”。

关口镇腊树村党支部书记 余小勇:我们非常感谢农户的支持,把渠道全部清理,并安上了排水道。所以今年渠道灌溉得特别好,特别是下游的村。

关口镇党群服务中心干部 叶凡:在干部素质提升年里,我与村“两委”干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基层工作的方法与智慧。通过此次调解,我深切感受到,只要党员干部真心把群众放在心上、用心为群众办实事,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拥护。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心,未来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从“怕和群众说话”到“会用土话交流”,从“面对矛盾慌手脚”到“能解难题办实事”,关口镇年轻干部的成长,离不开“导师帮带”机制的助力。平安建设工作办公室干部张恒刚下基层时,面对家长里短的诉求常常无从下手,如今已是调解矛盾的“行家里手”。

关口镇平安建设工作办公室干部 张恒:通过“下基层、强锻炼”,我在导师的帮带下,走出办公室,走到群众家中,学会了如何用“土话”与乡亲交流,如何耐心倾听“牢骚话”,如何从家长里短中捕捉关键信息。找准关键人、理清关键事、讲清关键理、用好关键法,面对面地与当事人沟通,促进双方达成和解,真正做到“事心双结”。

“严”字为尺,淬炼作风

如今在关口镇,这样的年轻干部还有很多。镇党委坚持把“战场”当“课堂”,通过组建督查专班、结对“传帮带”、派往急难险重一线等方式,让年轻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截至目前,全镇已建立30对“师徒对子”,20名干部参与重点拆迁任务,14名专班成员在督查中积累经验,年轻干部的政治判断力、群众工作能力、应急处突本领显著提升。

关口镇党委委员 组织委员 李想:最好的课堂在基层一线,最硬的“磨刀石”就是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通过年轻干部下基层、强锻炼、导师帮带,把年轻干部直接放到矛盾纠纷的主战场,就是让他们在为民解忧的实践中学会真本事,练就硬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