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强化人民调解员与“法律明白人”两支队伍的实战能力,切实把法治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矛盾一线,9月23日,浠水县司法局指导汪岗司法所聚焦农村高频纠纷,组织辖区人民调解员及“法律明白人”开展专题培训,以“理论+案例+实操”模式,为基层法治力量“充电赋能”。
此次培训紧扣县域农村实际,由汪岗司法所肖所长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彩礼返还、合同履约、赡养义务三大类纠纷,以“案例拆解+互动研讨+法律精讲”的形式,带领参训人员吃透法律规定、掌握调解技巧。培训全程立足“解民忧、化纠纷”的核心目标,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易懂的“家常话”,把调解方法融入真实案例,让基层法治工作者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在彩礼返还纠纷讲解环节,肖所长以“某村张某与李某未登记结婚,15万元彩礼返还起争议”为例,引导现场讨论:“没领证,彩礼该退吗?女方名誉损失要不要考虑?”待参训人员充分发表观点后,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明确法律边界——“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当事人请求返还彩礼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同时强调,调解需兼顾“法理”与“人情”:既要严守法律底线,也要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体谅彼此情感与经济付出,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社会效果。
针对农村常见的口头合同纠纷,肖所长以“种植户赵某因无书面协议,遭遇收购商压价拒收维权难”为例,点明“证据意识”的重要性。他详细指导参训人员:日常工作中要主动帮村民规避风险,无论是买卖交易时签订简单的书面协议,还是留存微信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电话录音等,都是构建证据链的关键,从源头避免“空口无凭、有理说不清”的困境,切实守护群众合法权益。
在赡养义务专题中,肖所长以“王大娘因子女推诿赡养责任陷入生活困境”为切入点,带领大家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核心条款,重申“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不容推卸”。同时启发参训人员探索“法理+亲情”的调解路径:一方面根据子女经济能力公平划分赡养费用,优先协调就近子女多承担照料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回顾养育历程、唤醒亲情伦理,让子女主动履行义务,以法律约束力与道德感染力,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
此次培训是浠水县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靶向式”教学,不仅让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深化了对常见法律问题的理解,更掌握了实用的调解技巧与证据固定方法。下一步,浠水县将持续推动此类培训向全县各镇(街)延伸,不断提升基层法治力量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为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县域和谐稳定筑牢法治根基。(通讯员:陈涛 肖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