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关办公室到田间地头、项目现场、群众家中,浠水县的年轻干部正在一线实践中褪去“书生气”,淬炼“实干劲”,以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诠释担当。
今年以来,浠水县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推动年轻干部“下基层强锻炼”,在实战中锤炼能力、在服务中践行初心,一支敢担当、善作为的后备干部队伍正逐渐成长为中坚力量。

一线“敲门”:从“办公室”到“百家门”
在兰溪镇鲇鱼尾村,一场拆迁任务成为年轻干部的“实战课堂”。面对村民汪鹤飞对补偿标准的疑虑,村党支部书记岑春华带领年轻干部连续6次上门,不厌其烦讲政策、算细账,最终让汪鹤飞从“心有疙瘩”变为“心服口服”。更令人感动的是,汪鹤飞主动加入政策宣讲队伍,用周末时间帮助做通其他拆迁户的工作。
“只有真正走进群众家里,才能走进他们心里。”兰溪镇人大主席冯华保每周带队入户,现场教学,让年轻干部在面对面沟通中学会群众语言、掌握群众方法。


调解“破冰”:用“法理情”融化“心头霜”
蔡河镇郭婆婆的赡养难题,在“巾帼调解团”的努力下迎来转机。司法所干部袁佳带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上门,讲清“赡养是法定义务”;镇干部袁媛则以拉家常的方式,引导子女回溯成长往事、唤醒亲情记忆。最终,四子女达成共识,让母亲老有所养。
“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四个孩子都愿意照顾我。”郭婆婆朴实的话语,是对干部用心用情调解的最好肯定。在法与情之间,蔡河镇的年轻干部找到了基层善治的平衡点。


青春“播客”:让“新农具”变身“金话筒”
“从不会运镜到独立完成短视频制作,我们正用新方式讲述家乡故事。”绿杨乡党建办干事曹钰说。在这里,一支“90后”“00后”青年队伍化身“新农人”,通过短视频推广文旅路线、销售农特产品,播放量突破22万次,带动销售额近10万元。
绿杨乡创新“选育拍用”机制,让年轻干部成为文旅宣传的“轻骑兵”。乡党委委员袁润表示:“新媒体是乡村振兴的‘新农具’,我们要把年轻干部的创造力转化为发展生产力。”


项目“练兵”:把“问题单”变成“成绩单”
在丁司垱镇融城文体康养城项目现场,年轻干部王宇全感慨:“从前在办公室看报表,现在在一线解难题,感受完全不同。”面对林地流转、杆线迁移等“卡脖子”问题,3名年轻干部全脱产驻点,建立“日小结、周调度、月总结”机制,确保问题就地解决。
今年以来,该镇27名年轻干部包保18个重点项目,推动新开工项目12个,形成“干部带项目、项目育干部”的良性循环。“只有深入一线,才能读懂矛盾背后的实情,找到化解纠纷的钥匙。”丁司垱镇党委委员余梦麟说。

从拆迁一线到百姓家中,从田间地头到项目现场,通过“导师帮带”“一线练兵”等机制,老干部的丰富经验与年轻干部的创新活力相融互促,浠水县的年轻干部们以实干为笔、以初心为墨,在基层实践中书写着充满温度的成长答卷。
展望未来,浠水县将持续推动年轻干部在一线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进一步健全“一线培养、一线识别、一线使用”的育人机制,为服务“支点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