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新村位于浠水县汪岗镇东北部,S228省道穿村而过,全村面积4.21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民小组,共623户2149人。曾经的朴树新村,是典型的“无收入、无项目、无外援”的“三无村”,2200多亩田地多为丘陵地块、小而分散,大多处于撂荒状态,秸秆禁烧、森林防火等难题突出,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民增收渠道匮乏。
近年来,朴树新村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坚持党建引领,深耕土地资源,创新推行“整村流转”模式,成功摆脱了农村发展的多重困境,让昔日“三无村”蜕变为“有人气、有财气、有名气”的“三有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强基固本筑堡垒
凝心聚力汇共识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朴树新村的转变,始于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2023年合并之初,村“两委”班子存在作风涣散、融合不畅等问题。
在“兵支书”高强的带领下,村党组织从整顿作风入手,将部队“令行禁止、迎难而上”的优良作风融入日常工作。通过“统一分工、交叉驻组”优化班子结构,严格管理制度,对履职不力的严肃问责,迅速扭转了工作局面,为推进整村流转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为提升发展能力,村党组织先后5次组织干部群众外出考察学习,开展“有什么、怎么干”大讨论,凝聚了通过盘活“三资”激发内生动力的共识。
通过干部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先后召开30余场院子会凝聚民心,确立并坚决执行“超长期合同一律终止、低价承包的一律收回、村干部占用的一律清退”“三个一律”的原则,同时选拔责任心强的村民代表担任“监督哨岗”,确保清理过程公开透明。
在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下,朴树新村一个月内终止了15份不合理合同,收回了53口鱼塘和450亩山林,以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作风赢得了村民的广泛信任,为推进大规模土地流转扫清了障碍、凝聚了合力。

整村流转破困局
盘活土地增动能
面对土地细碎、撂荒严重及潜在的“非粮化”风险,以及部分村民对流转收益和土地用途的担忧,朴树新村将“整村流转”作为破题关键。
村“两委”深入研究后认为,整村流转不仅是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盘活闲置资源、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在工作中,村“两委”干部坚持思想先行,通过党员村民代表会统一认识。随后,采取分组包保责任制,干部们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深入每家每户耐心讲解政策,帮农户细算经济账:“土地流转费+国家补贴,每亩可达380元,以及参与合作社务工的叠加收入,明晰流转土地相较于传统种植的显著优势”。经过60个日夜的持续努力,成功打消了村民顾虑,整合了全村2210亩分散土地。
村“两委”班子的执行力与发展决心,也吸引了周边市场主体的关注。通过积极对接洽谈,最终促成湖北绿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到村。创新建立了由村级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再由村级合作社集中流转给市场主体的模式。这一模式既有效保障了农户权益,稳定了流转关系,又为企业提供了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降低了企业与分散农户的谈判成本和管理风险,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创造了条件。

互利共赢促增收
共建共享绘新景
整村流转的核心,是让村集体、企业、村民三方共赢。朴树新村通过机制创新,充分激发了土地流转的联农带农效应,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如今,村民的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形成了“流转费+务工费+国家补贴+分红”的多元增收模式。563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收益,户均增收2000元;村集体通过为市场主体提供组织协调和服务,每亩每年获益50元,加上项目资金入股分红,闲置村部出租收益,年增收达17.2万元,彻底摆脱了集体经济薄弱的状态。
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村里还搭建了“家门口务工平台”,组织留守妇女和赋闲中青年成立务工服务队,推行线上接单派单机制,为200多名村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年务工总收入达72万元。同时,主动对接企业开发分拣、看管等适合老年人的轻体力岗位,帮助老年人实现“二次就业”,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体务工难的问题。
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朴树新村持续反哺乡村建设,通过“村民筹一点、能人捐一点、集体补一点”多元筹资50多万元,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凉亭、小广场、篮球场、文化戏台等休闲设施,村级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振兴局面。

朴树新村以“整村土地流转”激活乡村发展的实践,为全县广大乡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建强堡垒是基础。该村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基层治理的要求,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锤炼过硬队伍,推进合并村深度融合,有效凝聚民心民力,锻造了落实政策、带领致富的坚强基层战斗堡垒。二是盘活资源是关键。该村立足实际,践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理念,坚持动真碰硬清理“三资”,推动零散、撂荒土地资源向集中高效生产要素转化,是对“十五五”规划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战略的积极实践,也是未来乡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趋势。三是互利共赢是目标。该村由村党支部牵头,以合作社为平台,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推进“整村流转”实现了村集体、企业、农户三方共同增收;通过适度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源头上防止了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有力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市场主体通过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减轻了乡镇秸秆禁烧、森林防火工作压力,起到了良好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通讯员:戴威 黄赫)
